【新聞】社科院ETP系列講座 印度教會我的五件事

【社科院訊】
社會科學學院英語授課學分學程(English Taught Program,ETP)於10月18日邀請前鳳凰衛視駐印度特約記者尤芷薇分享自身旅居印度八年的生活與工作經驗。2012年她從政大新聞系畢業後,隻身前往印度,成為鳳凰衛視駐印度首位──也是唯一記者。她旅居印度八年,以「印度尤」為筆名,在端傳媒、報導者、關鍵評論網、聯合報等媒體發表文章與專欄,是公認的印度專家。曾出版《去印度打拚,走進另一個世界的中心》一書。在臉書專頁「印度神尤遊印度」擁有超過六萬名粉絲。共同創辦印度資訊平臺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www.yaoindia.com)。2020 因疫情回臺,加入區塊鏈新創 XREX。

尤芷薇從2012年的自己開始演講,那時22歲的她剛從新聞系畢業,雖無工作經驗,但決定不自我設限──給自己Gap Year。當時可能選項包含到德國當交換生,到中國從事駐外工作,或是到印度企業實習。最後她決定去印度,因為該國是發展中國家,代表有很多機會和可能,當然也意味著有很多不確定性。

到新德里旅行社實習三個月後因故辭職,但她仍然希望留在印度,所以動手找尋新的工作機會,一開始鎖定教中文的工作,沒想到申請的一家機構轉傳其他工作職缺,工作內容簡單寫著「在鏡頭前說中文」。她形容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工作機會,就這樣誤打誤撞成了香港鳳凰衛視第一個駐印度記者。尤芷薇認為是印度教會她的第一件事:擁抱不確定和未知,並享受這樣的歷程。

「找到出路」是印度教會她的第二件事,在八年旅程中,尤芷薇報導許多重大新聞和故事,並結識許多很棒的人,並從印度人身上學到,無論情況如何,人們總是需要找到一條路,向前邁進。講者介紹了「Jugaad」這個詞,即解決問題的另一種方式,類似替代方案,在條件不俱足時,達到目的的另一種方式,這就是印度人最真實的生活,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中,想辦法找到出路。同時提到在頂級海外公司有很多印度CEO,這與英語熟練度、專業或許無關,但與找到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找到出路的做事心態有關。

接著尤芷薇透過印度生活經驗分享,包含從小販身上學習做生意和談判技巧,印度的幫傭不能使用家裡的廁所,以及一般打掃家裡的幫傭並不清潔廁所,談到印度文化和種族階層衍生的問題。其中包含該國的各種極端──極端的貧富、善惡、喜怒、氣溫、價值觀等,這些極端創造出在該國生活的人,極大的彈性與靈活度,並認為這些也是印度教會她的事情。

尤芷薇結語時提及在印度的生活與工作經驗,應可適用於同學前往另外一個國家(地區)生活,無論是印度、美國、歐洲、非洲,包含學習當地生存之道,行前做足功課,尊重當地文化,更要記得保護自己。這一切當然很有挑戰性,但務必抱持開放的心。路上遇見怎樣的風景?這條路又會通往哪裡?唯有實際走下去才知道。不在計畫中的路可能很美,別忘了欣賞沿路的獨特景色。

ETP召集人陳人豪老師介紹講者尤芷薇,為講座開啟序幕(照片來源:社科院)
2012年剛從政大新聞系畢業,在三個國家的選擇中,決定前進印度(照片來源:社科院)
尤芷薇形容,成為鳳凰衛視的駐印度記者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照片來源:社科院)
講者生動活潑的分享,讓整場講座笑聲不斷(照片來源:社科院)
演講結束後的提問環節,參與同學踴躍提問,甚至於會後持續和老師交流(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