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科院ETP系列講座 外媒記者觀點:以德國之聲為例 2022 年 12 月 9 日 【社科院訊】社會科學學院英語授課學分學程(English Taught Program,ETP)於12月6日晚間邀請德國之聲臺北辦事處主任鄒宗翰,分享於外媒工作的經驗,從對國際新聞的關心出發,帶領聽眾思考,身處資訊爆炸的世界,國際新聞有何重要性。每一天的生活都與國際新聞相關,如何讓閱聽人了解到國際新聞的重要性是外媒記者工作的一部分。鄒宗翰指出作為閱聽人必須思考的是:臺灣有沒有發生什麼大事?然後再以同心圓的路徑去思考,中國有沒有發生什麼事件?亞洲有沒有發生什麼事件?接著是整個世界發生什麼事件?這樣的思考脈絡,其實對於臺灣媒體環境能否重視國際新聞的重要性有所影響。講者首先以德國之聲作為媒體選材依據的說明,烏克蘭戰爭與德國切身相關,德國之聲動員非常多記者各地追蹤,因為對於德國之聲的聽眾來說,跟進烏克蘭情勢的發展具高度重要性,也因此相關資訊會以頭條新聞呈現。接著講者帶領聽眾觀看BBC將頭條焦點放在印尼對於LGBT的限制越來越多,德國之聲中文版頭條則是報導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追悼大會的相關資訊,而臺灣最多人觀看的東森新聞國際頭條,則是馬斯克大腦晶片公司違反動物福利法遭聯邦調查,顯示各家媒體會把不同議題放進國際頭條,背後選材邏輯相異,也因此作為閱聽人,在吸收媒體產製的新聞同時,也必須對各家媒體有所了解,並非被動地將吸收資訊的決定權交給媒體。講者也分享臺灣在近年成為外媒駐點的熱門選項,背後的考量雖是臺灣在地理戰略上的重要性,然同時也開啟臺灣學子進入外媒工作的可能性,藉由這個機會,能讓臺灣的重要事件,例如性別平權、女性參政的議題能被國際廣泛討論,發揮影響力,豐富外媒的視角。最後鄒宗翰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區域化(Regionalization),意即用當地人才去報導當地事件,而不是讓外國記者去報導當地事件。在區域化之後可以做的努力,講者以他與外國同事一起採訪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的影片為例子,他努力向臺灣與中國觀眾強調部長說的話,與此同時他的同事則確保部長的話能吸引國際觀眾,兩個人一同合作,結合全球面貌與地方觀點,帶領地區閱聽人可以更瞭解世界的議題,然後讓世界可以更了解在地區域的議題,是德國之聲目前努力的方向。 講座由主講人、記者鄒宗翰提問拉開序幕,帶領聽眾思考國際新聞的重要性。(照片來源:社科院) 講者以德國之聲為例子,說明各家媒體背後的選材邏輯。(照片來源:社科院) 講者談及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概念,以及區域化後可以努力的方向。(照片來源:社科院) 講座最後同學、講者積極展開對話互動。(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