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科院PPESA講座 所得分配與抗敵意志

【社科院訊】
近年各地戰火重燃,許多國家興起這樣的討論:「戰爭爆發時,你是否願意投入戰爭保家衛國?」每個人的回答可能不盡相同,但其中原因為何?所得分配不均帶來的不正義感,是否會影響我們為國而戰的意願?這學期首場社科院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PPESA)跨域對談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文欽分享其經驗政治研究,對談人為本校財政學系兼創國學院教授連賢明。兩位計量研究高手同臺,在PPESA召集人翁燕菁副教授的主持下,為這個鮮為輿論討論的熱門議題揭開面紗。

吳文欽首先以「戰事爆發時,是否願意為國而戰?」破題,以各項調查研究結果,提出貧富差距是否與此意願相關的討論。一般的想像中,貧富差距大的極權國家,領導階級可能利用國族主義弭平人民不平之情,而富人可能願意出錢而不出力,送窮人上戰場賺取遺族生活所需。早年的歐洲經驗顯示,戰後稅率調整政策下,戰爭竟成為消弭貧富差距的捷徑。然而,吳文欽透過圖表揭示各國在不同的所得分配下,有各自不同為國奮戰之比例與程度,甚至透露當人民認為自己身處所得分配的不正義下,可能降低其對共同體的認同,進而「不想為富人而戰」,降低衛國意願。回到臺灣的案例,調查普遍顯示有七成左右的受測者願意為國而戰,但原因除了愛國之外,更令吳文欽好奇的是,所得分配不均是否為差異原因。

吳文欽從文獻回顧中得出一個假設:所得分配不公的「感覺」可能影響國家認同,透過對國家認同的左右,影響衛國意願。對所得分配正義的主觀感受、國家榮譽感、衛國意願三個變數中,國家榮譽感成為一個中介變數。就臺灣而言,形成三個假設:(一)越以臺灣為榮者,越願意出戰,(二)越感所得分配不公者,越無意出戰,以及(三)越感所得分配不公者,越欠缺共同體榮譽感。吳文欽透過調查資料庫的量化檢驗,證明臺灣的經驗值確實顯著指向「感到所得分配不公,降低對共同體的認同,進而降低衛國意願」。但是這中間還有許多的變數有待評析,例如年齡、性別、是否育有子女等,需要更多的資料進一步細緻分析。

熟稔量化研究方法的連賢明點出,這項研究的重點是「你認知的公平,會不會影響你對這個國家的貢獻慾望?」連賢明自資料庫中擷取數據進行經濟財政常見分析,指出財富分配呈現出年齡上的差距,對於財富分配是否不均的認知,隨年齡呈現倒U型,而財富成長則是U型曲線。連賢明指出,衛國意願最高者,為財富因房地產而最雄厚的50至60歲族群,反而是不用上戰場的一群,反之30至50歲的人口是財富分配上最感到不公者,也是衛國意願最低的一群。然而,連賢明邀請大家一起想想,究竟這三點的中介是國家榮譽感,或是財富分配不公的感覺?性別與年齡是否影響更大?這些都值得在跨領域的研究分析進一步討論。

聽眾提問蓄勢待發,包括社科院院長楊婉瑩、經濟系教授王信實、DSET研究中心執行長劉奇峯皆參加討論。吳文欽透過進一步的數據印證其研究的可延續性,並分享一項執行中的研究計畫,將針對我國入伍服義務役之青年進行調查,希望建立更具有說服力的解釋。這次活動吸引約60名師生與會,顯見政大師生對此議題的好奇與關心。吳文欽與連賢明的精彩對談,也成功帶領聽眾,認識計量分析作為政策治理依據的重要性。

本場講座吸引校內外約60名師生報名參與,可見大家對此議題的好奇與關心。(照片來源:社科院)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文欽分享其經驗政治研究。(照片來源:社科院)
財政學系兼創國學院教授連賢明由所得分配計量研究的角度對談。(照片來源:社科院)
聽眾踴躍提問,並於講座後持續與講者交流。(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