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政大人專題】社科院心靈捕手計畫 撒下人際關懷種子

【校訊記者花清荷報導】
回首2021年夏季,當時正值疫情巔峰,眾人紛紛埋頭處理世紀大疫,試圖找出人體能夠與之抗衡的解方。與此同時,在一場政大社科院的線上會議中,一群社科院學生代表們,以及一位剛上任的院總導師翁燕菁正在腦力激盪,試圖找出政大學生們到底需要什麼?「接住你的心——心靈捕手計畫」便由此而生。

翁燕菁回想那場會議中,學生提及大學生時常有認同感、自我歸屬缺乏等狀況,令她開始思考自己的求學經歷。「我們以前是從小被打被罵,反而那時候一路都在學著當大人、抵抗權威。但現在是一直把你當小孩呵護,到大學就突然叫你要獨立。」對她而言,在民主自由的風氣下,教育體制習慣在大學前的求學階段營造溫暖環境,將學生幼兒化,但到了大學,過去的照顧迅速消失,反而令人無所適從,造成大學生普遍感到失落、缺乏歸屬。因此,在和學生討論後,他們催生出「社科院心靈捕手計畫」,期望以社科院為中心建立社群關懷網,強化歸屬感和人際連結。

隨後,心靈捕手團隊便持續走訪新生書院以及身心健康中心尋求可實施方案的相關建議。他們在當中發現,若校園心理師希望舉辦講座等活動,必須一肩扛起所有相關行政職務,包含報帳以及場地準備等繁複的工作內容。反之,社科院因規模而享有較多學務經費、人力及空間,但導師非心輔專業也是事實。團隊與兩位熱心的院心理師研議後,決定採取合作模式,讓社科院接下舉辦活動的任務,除兩位駐院心理師李清茵、陳裕婷外,亦不定期邀請如社工師洪逸涵或外師,定期於綜院四樓費拉沙發區舉辦心理主題演講或工作坊,成為如今心靈捕手的主要活動形式。

「最主要是希望在學校裡面編織起一張網,撒下種子。」翁燕菁強調,學生透過參與活動,培養如何以較為專業、敏銳的角度洞察心理狀況,只要每個系所中有幾位具備此能力的學生,他便能夠分辨周遭親友是否需要幫助。另外,翁燕菁提到,也有教職人員前來參與活動,希望能夠了解親子相關議題,抑或是希望在學生身上看見狀況時能更專業地給予協助。久而久之,翁燕菁也察覺轉變:「有人原本是自己需要幫忙而來參加,後來發現自己能夠成為幫助別人的人。」秉持自助及互助概念,每人在可行範圍內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也使心靈捕手期望建構的關懷網越趨強壯穩固。

成立近三年,心靈捕手計畫在心理師、院導師與同學的相互激盪下,討論過各種不同主題,翁燕菁分享,參與人數最多的場次,通常會和關係及焦慮有關,不過,她也強調:「我後來才發現,不管是訂哪個主題,最後心理師都是在幫大家建立自我意識。」在與兩位心理師討論的過程中,她也從中學到,適當的自我意識能夠使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但又能保有自己的底線。掌握核心目標後,心靈捕手計畫也嘗試跳脫制式講座模式,以玩遊戲、工作坊等各種不同形式活動,增進同學的參與感,進而認識自己。

提及往後規劃,翁燕菁強調,希望能夠推廣心理健康講座活動的妥善分工,讓學院與給
薪工讀生承擔行政作業,讓心理師與社工師更有餘裕發揮他們的專業能力。除此之外,她也提到,社科院內的公共討論空間較少,而心靈捕手的活動參與人數時常接近百人,目前場地有時難以負荷,期待校園裡能有更多隨機、開放的公共交流空間,促進師生討論、交流的意願及機會。

「我出來受訪其實不是很合宜,我是最沒用的。」翁燕菁打趣說道,自己比較像團隊中「負責蓋章的」。許多活動想法、細節及進行方式的規劃與執行,都要感謝心靈捕手幕後的心理師、助教、學生、院導師團隊,在開會的過程中,她也常常因此獲得世代交流,或是自我覺察的機會。「其實就是讓他們去發揮啦。年輕人發揮他們的同理心、創意,心理師發揮他們的專業,然後我們院導師負責去支持。 」心靈捕手計畫開創老師、學生及心理師三方發揮各自優勢,盡力完成份內任務的合作先例,撒下一顆顆人際關懷種子,待其生長茁壯,成
為能遮蔭、供人休息的蓊鬱大樹。

翁燕菁與學生討論後,催生出「社科院心靈捕手計畫」,期望以社科院為中心建立社群關懷網,強化歸屬感和人際連結。(攝影:秘書處)
翁燕菁也提到,適當的自我意識能夠使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但又能保有自己的底線。(攝影:秘書處)
翁燕菁期許校園裡能有更多隨機、開放的公共交流空間,促進師生討論、交流的意願及機會。(攝影: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