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音樂的血與肉 小提琴家劉哲宏講解如何以身體聆聽樂聲 2022 年 12 月 1 日 【社科院訊】社科院11月29日邀請小提琴家劉哲宏二度訪校,以「音樂的血與肉」為題,展開一場對於「聆聽賞析音樂」的辯證,現場座無虛席。首先從達達主義藝術家杜象的裝置藝術《噴泉》開場,說明一件藝術作品的完成,需要等到欣賞者觀看、評論後才算作圓滿。本次講座由社科院財政系教授吳文傑主持進行,也有不少老師參與,師生們在午後時光共徜徉於浪漫琴聲的波流。畢業於德國科隆音樂學院與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的劉哲宏,這次以半講解、半演奏的方式進行講座,融合技藝與理論,帶領學生們一同領略音樂的肌理與血肉。音樂是超越語言的媒介與藝術,不只耳朵可以聽,心臟也能聽,甚至是失聰失明的海倫.凱勒,也能以觸摸喉嚨震動的方式,感受音樂的律動。耳朵以外,所有感覺器官都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好。不一定要知曉音樂創作者的背景、創作動機,只靠著直覺也可以與之共鳴,只要對作品有想法即是足夠。不過若了解創作者的身世,也能在樂曲中代入創作者的經歷與人生故事,兩造相比,就能共感樂聲的起伏與跳躍。劉哲宏舉巴哈的D小調第二號組曲第五樂章〈夏康〉(Chaconne from Violin 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為例,現場示範怎麼藉由曲調、節奏、結構編排,鋪墊呈現其故事性。從得知噩耗、無法面對現實、情緒潰堤,逐漸隨著旋律的開闊,而變得明朗、豁達,讓一切平靜下來。他更引用羅蘭.巴特著名的「作者已死」理論,說明聆聽者也可以無視原作者的意圖,顛覆作者的主導地位,參與其中與文本直接互動。這天的講座有許多國際學生熱烈參加,劉哲宏以中英雙語相輔的形式,並配上現場小提琴演奏示範。誠如他所說,音樂跨越不同語言的疆界,破除界線,所有人都沉浸在悠揚樂聲中。 小提琴家劉哲宏再訪政大(照片來源:社科院) 現場學生專注聆聽(照片來源:社科院) 講座舉巴哈為例講述音樂欣賞的各種方法(照片來源:社科院) 現場示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