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科院心靈捕手 分享憂鬱世代如何走出牢籠

【社科院訊】
上世紀末的焦慮世代後,將迎來新世紀的憂鬱世代?今天的大學生,如何面對謎樣的無力感? 本校社科院心靈補手講座11月23日午間邀請教育系學生莊明翰,在院內四樓的費拉沙發,分享他以個人心路歷程寫就的《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一書,在現場近百位教職員生的圍繞下,敞開心扉談大學生與憂鬱症。這次講座也特別邀請到心理系教授、前身心健康中心主任楊啟正,陪伴大家共同探索憂鬱的考驗。

「憂鬱症離我們並不遠,我們的課題在於認識它、接受它。」莊明翰從這段引言開始娓娓道來,某日忽然發現自己躺在床上無緣由地開始哭泣,於是在朋友的陪伴下,克服抗拒感走進諮商室與身心科。在諮商的過程中,莊明翰開始挖掘自身生命中的議題,從家庭關係、個人特質到性別認同等面向。他也因此開啟了一條自我覺察與認識的道路,釐清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展開一場重新定位自我的旅程。

莊明翰談到身為同志、頂大生、轉學生等少數身分,時常感受到孤單,卻礙於追求完美,也經常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完美,壓力龐大而無法紓解,直到產生憂鬱傾向。接著在覺察的旅途中,終於能夠接納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接受自己就是這樣不完美,也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最後莊明翰和同學分享「自我照顧」的概念:發現並認識自己,然後學習照顧自己的感受,當自己最好的陪伴者。隨時觀照自己的情緒、狀態,以此取代「自我譴責」。而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勇於求助,也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楊啟正則從豐富的身心健康臨床經驗,分享聆聽後的感動,並表示能夠如此勇敢分享自己憂鬱症的經驗,令人欽佩之餘亦感心疼。他請同學一起體會,莊明翰最後分享的「憂鬱的禮物」:因為憂鬱症,我們能從中學習自我療癒。政大學生善於思考自省,但自省的過程中往往除了看到光明面外,也必須面對自己的黑暗面,看見自己的專長與生命歷程之外,也往往要與失望、憤怒、恐懼、沮喪等所謂負向的情緒共處。楊啟正提醒大家這些情緒人人都有,也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接受與覺察這份情緒,接納與擁抱自己。楊啟正勉勵同學,他看見政大學生的反思力量與成長的潛力,這是政大學生在受苦的同時,能夠更深入認識自己生命的能力。

這場由社科院總導師翁燕菁主持及串場的講座座無虛席。互動時間照例輕鬆而熱烈,席間同學也勇敢分享自身曾因重度憂鬱而尋短的生命歷程,也當場尋求莊明翰的自救之道。此外亦有同學自認渾身帶刺,而無法和講者一樣獲得家人與友人的陪伴支持。莊明翰對同學坦然分享表示感謝之餘,以知名藝人曾問「誰沒有想過要一走了之」來提醒同學,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反而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經歷的情境,強調勇於求助以及好好休息的重要性。在費拉沙發這個溫馨的討論區,同學們藉著捕手星期三共聚一堂,細細彼此傾聽,也讓這個微雨的午後,更有溫度。

心靈捕手講座由莊明翰同學分享自己與憂鬱症共處的經驗(照片來源:社科院)
社科院翁燕菁老師也刺激同學經驗分享,並補充相關法律知識(照片來源:社科院)
與會者積極分享經驗與回應,並持續與莊明翰同學對話(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