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德國教授在中文世界以英語授課 范噶色教授成爲首位榮獲社科院教學優良獎之外籍教師

【社科院訊】 地政系范噶色(Stephan van Gasselt)老師獲得111學年度本院教學優良教師,為本院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外籍教師。來自德國的范噶色教授於2017年8月加入地政系,母語是德語的他,在普遍使用中文的學生群中使用英語教學,教授地圖學、空間資料模型等偏理工類科的課程,充分展現社科院在國際、文化、學科的多元性。因此特別安排訪談,請范噶色教授分享他在台灣的教學經驗。

訪談以「為什麼選擇台灣?」開始,范噶色教授表示,台灣社會對外國人持歡迎態度,對多元文化高度包容及友善。在學術方面,台灣學生不僅在國際能力測試中名列前茅,而且台灣獨特的地理特徵(位於地球板塊的聚合邊界處),也非常適合他專長的地圖學、空間資料模型、空間決策等研究領域。

和多數台灣學生一樣,范噶色教授母語也不是英語,此一共同點建立了雙方的交流基礎。他和學生都傾向於使用更簡易的詞彙和更直接的溝通方式,從而促成有效溝通。然而,作為一名身在台灣的英語授課教師,他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因為大多數台灣學生,尚未完全接受與適應英語授課(EMI)的課程。

除了語言問題,課程進行中也可看出東西方學生學習的文化差異。亞洲學生一般不太敢對師長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課堂上的討論,也經常由西方國際學生主導,因此教師必須設法了解並解決非歐美學生學習上面臨的困難。譬如當學生面臨家庭問題或因交通事故受傷時,他的學業成績可能就會受到影響,教師就必須相應地調整教學。

儘管在語言和溝通上面臨種種挑戰,但每當學生在學期末填寫課程滿意度調查時,寫下鼓勵他的評語或提供建設性意見時,范噶色教授都會感到非常感動並採納對教學有幫助的意見。

近年來,本校正積極推動雙語計畫,范噶色教授對此深表樂觀。他認爲這可解決他在處理許多行政工作時遇到的困難,例如填寫只有中文版本的線上行政文件。范噶色教授也對系所和學院在過去這七年來所提供的大量支持表示感謝。面對不斷變化的教學環境,許多同事們,尤其是新進教師,亦不斷努力重新設計或重新編寫課程講義和教材。另外,外籍教師也必須在經營本地和國際人脈方面多下功夫。

范噶色教授表示,雖然EMI課程對許多台灣學生來說是重大的挑戰,但他對台灣學生的韌性,以及在困境中堅持完成學業的能力感到印象深刻。范老師以個人經驗分享,認為當教師善盡職責、及時回應學生疑問時,學生會感到被重視;另外,透過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培養創意,並積極主導討論,而不過度依賴於師長的指示。政大老師們往往在調整教學方法上表現傑出,並促成對學生有利的學習結果。

透過近年來台灣持續推動國際化的努力,愈來愈多國外學者來到台灣貢獻他們的技能和知識,范噶色教授期待能更融入台灣社會,成為台灣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也很樂見台灣學生越來越有信心出國參加交換生計畫或繼續深造。

范噶色教授為社科院首位獲頒「教學優良獎」的外籍教師。左為社科院楊婉瑩院長(照片來源:社科院)
范噶色教授主張因材施教(照片來源:社科院)
范噶色教授指出台灣很適合自己的研究專長(照片來源:社科院)
范噶色教授分享在台灣任教點滴(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