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科30 Refocusing Asia系列 談人工智慧的亞太治理挑戰

【社科院訊】
社會科學學院為了提升在地國際化並強調亞太研究特色,特別聘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政治系教授肖逸夫(Yves Tiberghien),擔任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亞太博,IDAS)兼任講座教授。肖逸夫為UBC亞洲研究院榮譽院長與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比較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全球經濟與環境治理問題,並以東亞(包含中日韓與東南亞)與歐洲為研究重點,其研究領域與亞太博學程的發展方向相當契合,相信有他的加入,必能有助於營造院內跨域多元的環境,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提高競爭能力。他一直與社科院有良好的互動,曾於2010至2011年間,以客座教授身分訪問政治學系,也與國關中心合作,每次訪臺也幾乎都會訪問政大公開演講或參與研討會。

12月7日上午為表示歡迎肖逸夫加入社科院,院方舉辦了簡單但隆重的簽約儀式。而在簽約儀式之後進行公開演講,院長楊婉瑩首先介紹與歡迎老師加入,隨後由亞太博主任林超琦主持,肖逸夫以「人類能否在A.I.時代生存?:印太地區的A.I.治理之戰」為題,檢視當前人工智慧發展,聚焦於人類存續議題。藉由國際社會的普遍論點出發,提出人工智慧跨國治理的必要性。

人工智慧(Atificial Inteligence, A.I.)的發展快速,創造更多機會,但也帶來風險。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呈現兩極反應: 論者一方面贊同其為人類生活之增益,促進教育、醫療以及社會福利領域發展;卻也憂慮隱私、不平等、假訊息、提高社會分化風險,對民主造成挑戰、甚至威脅。肖逸夫強調,由於科技發展的影響是全面性且不限於某國家,再加上科技為大型科技公司所壟斷,人工智慧革命將會重塑權力關係,對於勞動、福利、教育等領域會產生的巨大變革。

鑑於此,近年來諸多國家基於治理角度提出制度性回應,肖逸夫也檢視了亞洲各國所採取回應模式。可惜各國之間缺乏共識。部分國家質疑全球治理模式無法因應人工智慧發展,而多數國家也傾向專注於競爭關係,而非合作。他認為相應人工智慧發展的治理模式顯得匱乏,眼前的國際討論只是第一步,人類存續仰賴技術發展與治理模式的共同演進,需要長期關注。

最後肖逸夫分享反思,在人工智慧發展中,應納入人文主義、社會科學、歷史以及法學思維,重新定義該技術本質,使之與人類自由、普世價值相容,避免權力集中,促進整體技術發展符合社會共益。在目前階段,競爭多於合作,他認為應在溝通基礎上,建構多層次、多中心的全球治理模式,形成與社會情境相容的制度、規範及道德基準。才能在人工智慧衝擊人類存續前,藉由集體共識下的治理模式有所應對。

演講尾聲,與會師生紛紛向肖逸夫提問請教,進行了熱烈的問答與意見交流。此次演講也是社科30系列講座之一,之後還有其他講座以及12月15日「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研討會暨國際會議廳啟用儀式」,歡迎有興趣的師生朋友報名參加。

本院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邀請肖逸夫(左)擔任兼任講座教授,與院長楊婉瑩進行合約簽署。(照片來源:社科院)
肖逸夫老師與院長楊婉瑩完成合約簽署。(照片來源:社科院)
亞太博主任林超琦(左一)及Jacob Reidhead 老師(右一)共同歡迎肖逸夫老師加入社科院。(照片來源:社科院)
肖逸夫老師針對A.I.於各界的普及及應用進行說明。(照片來源:社科院)
Refocusing Asia 系列講座「人類能否在A.I.時代生存?:印太地區的A.I.治理之戰」與會師生眾多。(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