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科院博士生工作坊 談茶餐廳與在臺港人的空間匯聚

【社會科學學院訊】
博士生工作坊是社科院研究生跨界交流的重要場域,也讓研究成果能在不同領域的受眾面前展現。本次工作坊於5月17日舉行,由地政系林士淵院導師主持,民族系博士生金其琪發表「消費、社群與集體療癒──茶餐廳與在台港人的空間匯聚」,並邀請到同為民族系的老師官大偉作為與談人。將民族學的文化研究與公共寫作結合,藉由這樣的平臺匯聚,碰撞出新的思考與機會。

曾於香港就讀碩士、擔任記者的金其琪以過去採訪經驗,在文化研究年會蒐集到的意見發想出本次講題。引用歷史人類學家蕭鳳霞在空間營造(place-making)與當地性、本地性的城市空間論述中,提出空間節點(juncture)、港口(hub)與匯聚(assemblage)的概念,分析在臺港人開設茶餐廳的行為。遷徙來臺的香港人,將茶餐廳作為集體創傷的社群轉化機制,以進行療癒行為。此外這種空間使用方式也將臺灣、香港兩地的相異文化融合於一處,使得在臺港人產生新的連結,也帶來更多的吸引力與能動性。

官大偉對金其琪此次講題高度讚賞,認為香港的移民與臺灣的脈動密不可分,從過去殖民、戰後時期、冷戰、改革開放都伴隨臺灣人的記憶,茶餐廳可以作為一個反映地緣政治的結果。同時它也將時間以具象的空間呈現,成為一個紀念場域。而在臺港人對茶餐廳的塑造,不同於以往的視角。從前臺人觀察到東西方的資本快速於香港流動,因此視香港為「浮在半空中的城市」。而茶餐廳則是另一種場域,能產生「吹水」(香港俚語的談天說地)等自身民族意識下的語言。即使不同年齡層、不同生命經驗,仍然能來到茶餐廳,產生新的價值,成為一個不只自我認同與療癒的出口,也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他也提及民族學的工作者過去被視為研究他者、遙遠的工具,然而不盡然,也是紮根至日常的方式,觀察周遭的關係人、價值感受的呈現接近生活。他並提醒可以去思考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哪些已經和解、待和解,本次議題不只是發生在香港人身上,應更進一步思考臺灣這塊土地包容接納的現象。

在尾聲的踴躍問答中,參與者從講者分享的故事中,窺見在臺港人的營生方式、矛盾挫折、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臺灣等面向。金其琪指出在臺港人與相異於普通移民之處,在於他們和臺灣人面對相似的地緣、政治處境,會產生共同情感。她也感謝博士生工作坊並未制式化,使學術空間與大眾媒體擁有跨界的機會,而各界跨領域多方交流,正為工作坊期待促進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