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PPESA跨院論壇 以跨領域視角探討AI與民主危機

【社科院訊】
AI究竟是有利或有礙民主? AI被廣泛應用在政治生活中,成為影響民主政治發展的新興因素。在PPESA學程召集人政治系陳建綱老師籌備下,社科院本學期跨院論壇「AI與民主危機」12月19日於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活動由李蔡彥校長開幕、楊婉瑩院長主持,並邀請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律師,以及本校陳樹衡、劉慧雯及陳柏良三位師長分別從人文、法規與科技等不同的學術觀點出發,進行深入的對話與交鋒,共同探討AI對於民主體制的影響。

本次論壇的校外講者,侯宜秀律師專注於創新科技、開放資料、開放政府等數位治理議題及法律規範。2017年協助設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2021年起擔任秘書長,推動課程轉型及開源AI平台「風火輪計畫」。侯律師指出,由於AI是建立於人類提供的數據與資料上,所以AI肯定存在人類的價值觀,甚至偏見。此外,若運用不佳,AI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與預期目標不一致的嚴重後果,例如聊天機器人經常被誤認爲是真人。尤其在這個AI民主化的時代,發展與運用AI技術的門檻越來越低,非精通程式語言者都可發指令,因此開發者與使用者必需確保人工智慧穩健地服務於人道價值觀。

本次活動中,經濟學系教授兼副校長陳樹衡老師探討了AI的前身,模控學(cybernetics)與政治、經濟、哲學等領域的歷史淵源,並認爲模控學不僅可改善決策,亦可協助了解大局。從認識論與複雜性科學觀點而言,雖然系統各元件能力不可能超越系統整體,然而個別元件之間的關係足以影響系統整體行為。這就如同民主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並產生自我毀滅的非預期結果,而AI與人類之間的競合互動最終的結局仍屬未知。但從複雜性科學的角度檢視AI於民主政治中的效應,有助於我們展望人類與AI共生,而非相互宰制的互動模式。

另一方面,新聞系教授劉慧雯老師認爲,媒體是監督民主體制三權分立的第四權,而當利益導向的商業媒體成為主流時,社群媒體便成為監督第四權的「第五權」。關於AI與媒體的關係,劉老師說人工智慧不一定是媒體,但「生成式人工智慧」顯然是媒體,而媒體素養與AI素養在培養知情、負責、利他之數位公民以及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批判性評估、理解社會影響與倫理議題的能力,尤爲重要。然而,現實世界中的情況往往更為複雜,因此我們需要强化跨領域的批判性思考與公民的識讀能力,以確保在科技巨頭涉及的政經結構中,AI的發展仍受到有效的監督。

法律系與創新國際學院合聘助理教授陳柏良老師指出,民主制度造就了媒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這AI的時代,傳統中介團體消失已經是大勢所趨,取而代之的是海量資訊與新中介團體的興起,進而深化民主制度之信任危機。為改善此情形,目前許多社群媒體都會揭露資訊來源、廣告是否為贊助、讀者是否因精準鎖定而看到特定資訊。另外,爲了避免利用AI技術所產出之深度偽造(deepfake)照片、音軌或影片誤導讀者,美國與歐盟皆立法闡明發表者對特定高風險素材有揭露義務,確保讀者知道這些內容是經AI所創造或操弄,可為我國立法之借鏡。

本次論壇由社科院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PPESA)籌辦,不僅從科技發展的前沿分析與預測AI對於民主體制的影響,更深入探討在AI衝擊下的民主韌性所應思考的民主科技之設計,和新一代公民的科技素養之培育。

跨院論壇大合照。(照片來源:社科院)
楊婉瑩院長(左一)主持社科院PPESA跨院論壇「AI與民主危機」(AI and Democratic Crisis)。(照片來源:社科院)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律師主講「AI時代的民主與民主化的AI」。(照片來源:社科院)
經濟學系教授兼副校長陳樹衡老師(右)的講題為「人工智慧與民主:複雜性科學與演化科學中的洞見」(AI and Democracy: Insights from Complexity Science and Evolutionary Science)。(照片來源:社科院)
傳播學院新聞系教授劉慧雯老師主講「從媒體素養談AI使用:變與不變」。(照片來源:社科院)
法律系與創新國際學院合聘助理教授陳柏良老師的講題為「Transparency 2.0: AI 時代之假訊息威脅與防治」。(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