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科院Brown Bag Talk 地緣政治時代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

社科院於11月27日午餐時間舉辦Brown Bag Talk活動,邀請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張智程執行長主講,並由本院社會系鄭力軒主任與談,探討「地緣政治時代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議題的重要性與跨域性不僅吸引校內不同科系師生,也有多位校外人士參與。社科院楊婉瑩院長開場就提到,在地緣政治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同時為台灣帶來機遇及風險,重要性不言可喻,需要跨領域的分析途徑才能充分理解台灣的處境。

張執行長演講時首先分享回到台灣工作前,他在日本、美國政府以及智庫工作的貼身觀察。他提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台灣半導體產業在華府、東京、歐洲各地的智庫會議中能見度遽增。然而會議中卻一直缺乏來自台灣內部的觀點,這促使他加入 DSET為台灣發聲,期待凸顯台灣高科技成就中的民主價值。執行長提到台灣當年選擇發展半導體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起初只能從事低附加價值的代工。轉捩點出現在張忠謀先生1980年代末期提出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Foundry model),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供應鏈水平分工、講求效率的特色,台積電發展成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半導體製造商。台積電成功帶領大量的中小型供應商,經由空間的聚集以及彼此的信賴和學習,創造出難以取代和超越的晶片生產模式。
正由於晶片廣泛應用在各種現代電子產品,各國意識到經濟安全等同國家安全,因此將半導體產業及其供應鏈置於地緣政治下思考,產業競爭已經無法脫鉤國際政治。台灣在險峻的地緣關係下,急需整合的社會科學來檢視未來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執行長也提到除了防制中國的威脅外,在科技地緣政治時代,台灣應該把握科技優勢,與友好民主國家合作,建立具有韌性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在市場競爭的大前提下,政府如何在協助台灣半導體廠商的同時追求國家利益,將是關鍵的抉擇。產業發展與地緣政治的複雜度,也因為中國成熟製程以及川普2.0的進程充滿更多不確定性。執行長認為台灣應該以矽盾2.0取代矽盾1.0的論述,強調半導體製造的全球佈局,以及台灣樂意與民主國家互利共榮的態度。除了防止台積電半導體供應鏈被非民主國家侵蝕,也藉此提供台灣參與新國際秩序建立的機會。

與談人鄭主任則回應,半導體製造技術網絡非常複雜,無法適用固定產業規範,特有的製造生態系也難以複製。他引用Richard J. Samuels名著《Rich Nation, Strong Army》觀點,省思台灣半導體產業欠缺軍民互通科技的概念,也就難以產生日本或韓國透過國家計畫及官民合作追求經濟自主的思維,導致產業發展與地緣政治的脫勾。鄭主任也提到目前台灣學界與智庫非常欠缺科技地緣政治研究人才,但這個欠缺也提供了未來的可能機會。

講座後半段的討論相當熱絡,楊院長首先以「石油詛咒」中的偏食概念,反思半導體產業發展導致分配不均的現象,進而提出矽盾2.0中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交換的可能。經濟系王信實老師分享對於台積電在美設廠的經濟成本以及效益推估,認為研究結果可以做為台灣將來在國際談判時的籌碼。經濟系林馨怡老師也好奇能否透過經濟不確定性評估地緣政治的影響。最後,社科院林子欽副院長則以地政的觀點,指出台灣半導體全球布局對於國土規劃帶來的挑戰。透過熱烈的互動,大家都同意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策走向,需要整合的社會科學觀點加以分析與詮釋,提出地緣政治下最符合台灣利益的半導體產業論述。

台灣如何在險峻的地緣政治現實下,透過先進科技,同時謀求國家經濟利益以及結盟民主夥伴,是當前極大的挑戰與契機。這次成功的午間講座,再次呼應社科院Brown Bag Talk系列的宗旨;透過跨域、開放、前瞻的對話,促成多元以及創新的想法,期盼最終提出具有公共意涵且可行的政策。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張執行長分享。(照片來源:社科院)
社會系鄭主任進行回應。(照片來源:社科院)
楊院長主持聽眾與講者提問互動。(照片來源:社科院)
楊院長與張執行長合影留念。(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