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PPESA跨域講座 探索政治傳播與社群媒體:2024年總統大選解讀

【社科院訊】
面對大選喧囂,我們能乘風破浪或是隨波逐流?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PPESA)的跨域對談講座,邀來兩位能站上浪端的專家,於10月5日(周四)進行「選舉與政治傳播:2024年總統大選的解讀」對談。來自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劉慧雯,兩位老師都是跨域媒體達人,跨域者的再跨域,帶領與會者走上浪潮,探討政治傳播與選舉的互動,聚焦社群媒體和網路傳播在塑造選舉景象中的角色。講座由PPESA召集人政治系副教授翁燕菁主持,擁有國會研究專業的社科院院長楊婉瑩亦親臨參與。

講座中,劉嘉薇引領聽眾探討政治傳播的多層面意義。她首先深入分析影視劇《人選之人》中的金句和觀念;這些金句不僅是候選人表達政治立場的方式,也是媒體與大眾互動的關鍵。她強調:在選舉攻防中,順風、逆風無常,選舉氣勢的建立很大程度決定了選情。現代政治傳播中,媒體的角色不僅僅是傳達信息,更能作為一個有意識的行動者影響選民的認知和行為,而這種影響力在網路和社群媒體時代更為明顯。

她指出,政治傳播不僅僅是一場選舉,而是一個關於權力、意識形態和社會互動的複雜過程。劉嘉薇進一步以主流影視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手法為例,帶領聽眾透視媒體在選戰中設定議題的權力地位。她特別點出媒體的角色和影響,不同媒體管道的影響力有其區別,而數位時代媒體的作用變得更加複雜。社群媒體的興起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假訊息、同溫層和民粹主義等問題成為現代政治傳播研究的焦點。劉嘉薇最後強調,溝通不是單向的,閱聽者的反應往往也能影響媒體風向。

長年耕耘媒體素養著稱的劉慧雯,則從網路傳播的角度入手,探討閱聽人角度對於政治傳播的影響。她指出,網路和社群媒體正在塑造人們的習慣,進一步討論使用者自行生產內容(UGC)和演算法對於資訊篩選的影響。由此觀察可知,透過不同的管道,人們對政治知識有不同程度的見解,尤以使用電視(local TV)與社群媒體為吸收資訊的兩族群,最容易受到風向左右。劉慧雯以許多生活中媒體閱聽習慣為例,邀請大家一起觀察我們是如何落入現代傳媒科技的掌心,讓現場聽眾不時爆出會心笑聲,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中,聽眾提出了關於政治傳播和媒體素養的實際問題。有同學問及部分理論是否僅適用於美國。劉慧雯強調,同樣的問題其實也存在臺灣,社群媒體正在形塑我們的世代。另外,對於媒體素養的教育是否過於理論化的疑慮,劉慧雯認為不需要因為理想化而不作為,而劉嘉薇則提醒大家,人民的知識和識別能力對於政治環境影響深遠,支持行動改變。

這是一場充滿生動影音與現場互動的對談,不只是專家的對談,更是現場所有聽眾的對談。講座不僅深入剖析政治傳播和選舉議題,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聽眾隨著內行看門道之餘,亦能反觀自身與周圍。許多慕名而來的聽眾會後包圍兩位講者,充分展現一場知識交流的力量。期待這次講座能夠啟發更多人對於政治傳播的關注,促使更多人意識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讓臺灣民主再升級。

講座吸引眾多校內外師生慕名報名參與,現場互動熱烈。(照片來源:社科院)
劉嘉薇老師以影視劇《人選之人》金句帶入,並針對近期選舉新聞談政治傳播。(照片來源:社科院)
劉慧雯老師從網路傳播的角度入手,探討閱聽人角度對於政治傳播的影響。(照片來源:社科院)
講座的互動環節,同學踴躍提問,並於講座後持續與講者交流。(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