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五院跨界聯手 公司永續治理:企業與人權論壇

【社科院訊】
國家保障人權,何以企業也有責任?9月23日下午於政大公企中心登場的「公司永續治理:企業與人權」跨域論壇,首度匯聚五學院之力,由社會科學學院領銜主辦、商學院、法學院、國際金融學院、台灣國際法學會協辦,邀集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廖福特、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商學院教授施文真、法學院教授許耀明、社科院副教授翁燕菁出席對話。跨域同時跨界,活動也特別邀請到業界代表:臺灣金控總稽核許素珠、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翁德雁參與論壇。百位參與嘉賓,分別來自政府相關部門、民間組織、企業行號與各大院校。

政大校長李蔡彥致歡迎詞時即表示,如果有一個議題能讓校內五個學院關注動員,「永續」當仁不讓;這場論壇,正是政大實踐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的展現。而對同樣就ESG議題致力於研究與教學的社科院、商學院、法學院而言,這場論壇可能是政大永續議題邁向新階段的開端。楊婉瑩強調,打破公、私領域界線的研議,才是整體社會向前的動力。商學院院長黃家齊也指出十餘年來在永續的耕耘,不僅是政大自身影響力的增強,也是未來業界專業能量的加值。法學院副院長朱德芳則點出公司透明化可能的隱私保護矛盾,呼籲跨域同步合作,一同化解未來挑戰。

活動總引言廖福特為國際公法學者,率先自國際人權法規範出發,引出部分國家缺乏對勞工、人權的立法或實質保障,亦無從對直接或間接獲利的跨國企業課則,使得企業與人權立法有必要進入全球治理及規範的思考。然而具拘束力之條約法協商繁複、締結困難,國際組織至今僅以指引邀請各國自願履行義務,而各國則回應以相關行動計畫,無制裁力亦無拘束力。直至近年,部分工業國家逐步採行較為強硬之立法措施,始見轉機。身處全球價值鏈的我國雖有「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卻未配套預算,未來亦需積極面對立法挑戰。

杜文苓呼應總引言,指出政府雖於2020年開啟上述計畫,卻未見預算、目標與監督機制等規劃。未來即便立法也需考量真實世界與法規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當事人之影響與如何落實。日前出任環境部次長的施文真則以國際經貿及環境法學者身分指出,即使國際經貿法約束對象為國家,規範政府之自願性準則也會逐漸擴及活動主體的私部門企業中。然而,自願性準則的內國法化依舊集中於已開發國家,因此,應由跨國公司母國立法,將同一勞動人權標準適用於各國工作環境中。國際私法專家許耀明則自法國越洋連線,舉出近期跨國損害賠償訴訟之爭議先例,討論這類追究跨國企業母公司連帶賠償責任的事後救濟機制,以及其中多層次的司法管轄權問題。翁燕菁繼而從法國與德國立法之啟示出發,指出我國長期在國際經貿發展上的政商協力模式,倘循德國模式立法,恐將使行政管制手段備受爭議;賦予民間組織監督與訴訟之適格,或將更為實際。

業界代表邀請到國際化程度甚高的金融業。許素珠表示,金融業為因應投、融資顧客可能有的訴訟與獲利風險,會對投資授信者的永續、人權保障執行狀況進行評估,而臺銀的海外分行也格外重視人權監理規範。翁德雁則強調組織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即便法規與制度完整,若無多元、誠信的公司文化支持仍難以落實,各要素皆應相輔相成才能惠利予個人。

最後的圓桌論壇,學者回應與會者對於屏東代工廠大火的提問,提及龐大的跨國公司在咎責上的困難,因此由負連帶責任之母國帶頭立法與善盡督導之責任,應會較當地政府稽查更為有效。企業與人權立法無論在臺灣,乃至於國際仍面臨許多挑戰,跨領域對話與合作勢在必行,相信本次論壇帶給產官學三方不同的啟發,也期盼企業與人權之發展能共榮共存,一起向前邁進。

社科院院長楊婉瑩為本次活動致詞,盼企業與人權的持續推動能打破公、私領域界線,讓整體社會向前邁進。(照片來源:社科院)
公司永續治理:企業與人權論壇全體與會來賓大合照。(照片來源:社科院)
臺灣金控總稽核許素珠於跨領域對談以「國際永續趨勢下金融業人權合規管理」為主題進行報告。(照片來源:社科院)
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從全球治理的角度談企業與人權。(照片來源:社科院)
與會來賓在圓桌論壇時熱烈的提問。(照片來源:社科院)
法律系教授許耀明自法國與現場越洋連線,從國際私法專業的角度出發,參與圓桌論壇與跨領域對談的討論。(照片來源:社科院)
左起政治系兼創國學院副教授翁燕菁、臺灣金控總稽核許素珠、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翁德雁、社科院院長楊婉瑩、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廖福特、創新國際學院教授兼院長杜文苓,於活動結束後一同合影留念。(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