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經濟奇蹟中的奇蹟?社科院PPESA跨域重訪經濟轉型中的女性地位

【社科院訊】
台灣社會近年逐漸意識到,當年的經濟奇蹟,女性功不可沒。然而經濟奇蹟與女性地位的關聯,似乎尚未獲得完整檢視。社科院PPESA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本學期的壓軸跨領域講座,再次請到台大經濟系的吳聰敏老師,延續上學期早年糖業發展下的女性地位轉變,進入1960年代後的經濟發展,再次從經濟史的角度,論證台灣女性地位提升的經濟因素。這場5月24日於線上舉行的「台灣的高成長:從紡織品進口替代到電子業出口擴張」講座,邀請到社科院勞工所的劉梅君老師,從女工的故事與談經濟奇蹟下的女性。

吳聰敏老師指出,台灣經濟奇蹟的啟動,至要關鍵在於美援。美國經濟顧問團藉著美援,逐步要求台灣解除國家經濟管制。從匯率改革到外資進入,使台灣的出口商品漸漸具備比較利益,始轉型走向出口導向。1950年代台灣經濟一度陷入絕境,而紡織業的興起即是以節省外匯為目標,施行國家掌控的進口替代。然而國內市場飽和後,欠缺國際競爭力的紡織品仍難扭轉貿易逆差。電子業便是在美國施壓開放後的轉戾點,歐美日等國企業看上勞動成本低廉與市場位置等條件,紛紛來台設廠直接投資。在全球開發中國家幾乎皆採進口替代的時代,台灣則成功藉由外資帶動轉型,邁入高度經濟發展。

國際援助往往帶有條件,而美援的附帶條件帶動台灣經濟成長與轉型之外,也重塑了台灣女性的地位。紡織業與電子業為勞力密集產業,促使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市場,也增加台灣家庭允許女兒受教育的意願,社經地位連帶提升。吳老師更藉由訪談史料指出,外商認為台灣女工生產效率高,願意犧牲休息時間投入生產線,增加其投資意願。

以勞動權利與女性處境研究著名的劉梅君老師,承接台灣經濟奇蹟的觀點,帶著大家從社會的角度重新訪視這群一肩扛起台灣製造業的女性。當年的女工非常珍惜這份工作機會,因為上了生產線,不但能脫離家父長傳統農村的桎梏,更能擁有經濟自主,甚至藉由婚配對象獲得社會階級的晉升。反之,劉老師也提醒大家,不要忘了這些老照片裡光鮮亮麗的女性,都曾日以繼夜地趕工、犧牲青春與家庭,甚至受到主管的權勢欺壓與性騷擾。今天的經濟繁榮與職安保障等,其實就是當年的女性勞動者付出畢生的幸福所換取而來。

能夠請到吳老師帶來「續集」,參與的師生們同樣迴響熱烈,對於美援在全球各國影響的差異,以及表面上純粹政治考量而採取的經貿政策,都產生不同於以往的認知。這次論壇吸引過半數的社科院教師與博士生,足見這項議題的新穎與重量。包括學程召集人在內的聽眾們,忍不住期待能再次請到吳老師,帶著大家繼續討論高科技產業中的女性地位,編織台灣經濟與女性的完整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