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過癮還是成癮? 洞悉「依賴」背後意義與解決之道

【社科院訊】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對特定物品、行為產生依賴,而過度依賴將會為生活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降低生活品質。為此,社科院心靈捕手系列講座於12月6日午間,在綜合院館費拉沙發區舉辦主題為「過癮還是成癮」的專題講座,由公共行政學系的院導師董祥開進行開場,以自身對糖類的依賴,明知其不利於身體健康卻仍無法戒斷的困擾為例,邀請到身心健康中心心理師陳裕婷和大家分享關於那些無法戒掉的依賴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並和同學一起深入探討內在自我。

陳裕婷首先介紹成癮和強迫症的差異,雖然兩者皆會出現持續、反覆、有強迫性的行為,但出發點卻不同。強迫症是不做會不快樂,而成癮是曾經做了會快樂、為了追求快感而做、渴望大於喜歡。癮的成因複雜,會根據個體的內在、環境而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愉悅按鈕,在某事件發生的當下,體內的多巴胺含量過高,大腦將自動記錄這個充滿愉悅感的記憶片段,使人更近一步追求快感,從而上癮。

整場講座以解說及影片呈現的方式概述成癮的原因及定義,以豐富的資訊和生動的例子向參與者解釋成癮的兩面性。同時,陳裕婷也特別針對最普遍的社群媒體成癮進行深入討論。最終,陳裕婷聚焦於成癮行為發生前後的心理因素變化,並討論如何面對與自處,希望可以藉此幫助大家找回自由與控制自我的可能。

在問答互動的環節中,陳裕婷請大家思考有沒有什麼物質或行為,是原本很喜歡但最後覺得被控制、無法不去做的事,如果有,那仍然快樂嗎?簡單的問題引起在場同學共鳴,同學們陸續分享許多現在正面臨的成癮問題。但陳裕婷仍強調,成癮並非完全負面,對特定刺激的強烈渴求、沉迷某些行為或活動,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

在講座的最後,陳裕婷提供大家避免出現成癮行為的建議。練習對身邊的人事物擁有歸屬感、培養足夠的能力及心理能量說出自己的經歷和故事、學習與挫折共處,不急著追求當下的快樂。藉由四字口訣C.A.R.E.(Consider思索、Add加入快樂行程、Rest休息、Engage與自然同在),練習「自我疼惜、善待自己」,為自己帶來恢復的能量,學習和情緒共處,減少立即追求快感的行為,避免成癮狀況發生。

活動現場溫馨且人數眾多。(照片來源:社科院)
院導師董祥開為活動進行開場。(照片來源:社科院)
活動參與者積極討論心理師陳裕婷拋出的議題。(照片來源:社科院)
精彩的問答互動環節,參與者分享本身的成癮經驗。(照片來源:社科院)
心理師陳裕婷進行演講。(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