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博士生工作坊 談參與式預算及受忽略集體性公共需求

【社科院訊】
「政大人不陌生的堤外棒球場從何而來?其實我們和參與式預算的距離並不遠。」社科院於11月24日午間舉辦博士生工作坊活動,主持人公行系副教授董祥開即以上述話語開場,迅速拉近參與式預算和聽眾的距離,並介紹公行系博士生黃政勳以「被忽略的集體性公共需求: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提案空間分析」為題分享其研究,同時邀請到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許敏娟與談。

黃政勳首先以零用錢、班費、管理費的使用討論等生活化的例子,簡述何謂參與式預算。接著他以「太陰太極圖」呈現顯性需求與被忽略之需求的關聯,導出參與式預算的用意便是希望減少被忽略的黑區。六都中以臺北市在資料、制度與提案數擁有最周延完整的數據,因此成為黃政勳研究標的。由於過去參與式預算的研究多半聚焦於理論應用、制度設計、角色互動與跨國比較等過程端,他的研究則著重於結果端,找出市民的集體性偏好及需求。考量國內外政策屬性及行政脈絡,黃政勳將提案循市府所轄局處加以分類,並作趨勢分析。

由研究成果可知,臺北市通過與未通過的提案比例為3:7,以類型而言,最多的是公園相關,其餘包含交通運輸、市場商業與居民活動空間等亦名列前茅;而按行政區而分,大安區提案數最多,大同區提案數則敬陪末座;至於總執行預算共9億元新台幣,以案件平均為每案200萬元新臺幣,其中耗費最多的是斥資2億元的內湖瑞光路交通改善工程;另外分析趨勢結果,也相當符合各行政區的既有印象,例如文山區作為文教區,文教相關的提案相對較多;大同區則有較多市場商業提案。黃政勳強調提案背後的偏好,有助檢視政策現況與還原真實需求,希望後續政府將細化至以商圈或里為單位。資料不僅運用於教育,更要持續追蹤成案的推動及維護,甚至比照紐約市,將互動式地圖加入類似論壇功能等。

與談人許敏娟高度肯定黃政勳的研究,表示大學專業陪伴參與式預算的推行,居功厥偉。她分享推動參與式預算八年的點滴與感謝,並指出預算與需求的滿足也並非絕對,例如為新住民整理子女升學管道,不花費一毛錢,卻是對新住民們幫助非常大的一件事。而聽眾提問則如參與預算般踴躍。就參與式預算的制度化長久經營,許敏娟答覆難處在於,若以行政規則訂定之,恐有違反層級化法律保留之虞,若採修法或自治規則途徑,卻又有冒犯到立法機關民意代表權威性的疑慮。所幸與該市議會溝通良好,才能放手執行。但如何確保政策延續,仍需努力。而對於提案與行政計畫相互矛盾,許敏娟則以我國始終缺乏民眾參與的都市計畫領域為例,說明在參與式預算的審議工作坊環節,會安排局處人員與提案者協商,頗具成效。

經過臺北市數年來的實驗,參與式預算使施政與民意能夠更緊密地互動共商。然而如同黃政勳所言,當部分被忽略的需求轉化為提案,通過便能使被忽略的需求被看見。反之若未能通過,恐將淪為更受忽略之需求。因此黃政勳研究的下一步,就是針對未通過提案的剖析。社科院也將持續支持陪伴參與式預算的研究,透過學術一起參與公共決策。

主持人董祥開老師開場時以生活化例子,說明參與式預算和大眾日常緊密連結。(照片來源:社科院)
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黃政勳以太陰太極圖,呈現顯性需求與被忽略之需求的關聯,希望參與為需求的提出能夠滿足被忽略之需求。(照片來源:社科院)
與談人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許敏娟肯定黃政勳之研究,並分享八年來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點滴。(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