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思辨都市土地開發價值 空間社會資料整合研究中心辦跨域對談

【社科院訊】
社科院空間社會資料整合研究中心(LISSI)、Rutgers University, Edward J. Bloustein規劃及公共政策學院、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於7月30日、31日共同舉辦「都市土地開發的社會價值:共同的質問與實踐」活動,以思辨土地開發的社會價值為核心,展開皆逾百人參與的線上演講以及兩場論壇。活動邀請產官學界專家,探討容積工具對於都市發展產生之影響,進而思索如何精進都市土地開發機制,如何讓土地開發更具有社會正義。活動首先邀請LISSI主任林子欽、Edward J. Bloustein 院長Stuart Shapiro以及OURs秘書長彭揚凱為本次活動開場致詞。大家都同意結合學術機構和社會倡議組織的知識和經驗,可以為影響臺灣都市發展深遠的容積制度尋找更好的改變方向。

開場致詞之後,立刻由該學院副教授史宓以及地政系助理教授江穎慧,以「土地的社會價值:容積政策工具創造了什麼樣的土地市場與城市未來?」演講揭開活動序幕。他們以「容積熱潮為什麼值得關注」的角度切入,認為浮濫使用的容積工具,正快速的影響居住環境以及都市景觀。因此容積工具如何被應用,還有應用後創造出何種樣貌的土地市場等議題即變得至關重要。兩位教授透過新北市央北新開發區內18個住宅開發案容積堆疊應用之分析,建立一套容積增加對於土地溢價效果的計算模式。他們發現容積獎勵推升了新開發區內新建案的土地價格,高地價很可能也因此成為高房價的主因。透過政府公開資料及這套計算模式,未來有興趣的個人皆可自行評估容積增加對於土地價值的可能變動。作者認為都市發展過程中,規劃者與開發商不應該是唯二的決策力量。若可將這一套模式普及化,市民將擁有和政府、開發商對話的籌碼,進而將民眾參與落實到都市規劃的過程。

以演講為基礎,第一場論壇主題為「都市土地開發政策工具:誰受益?誰負擔?誰決定?土地正義需要什麼樣的改良工具以及新做法?」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首先回顧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之演變,學邑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經理蔡佳明,接著探討容積移轉創造出的市場價值(乳酪),以及這些價值的歸所。循此脈絡,本校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陳虹穎連結土地開發的社會價值與當前面臨的氣候正義。而連雲建設總經理蔡漢霖則以從業經驗,指出容積工具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可改進之方向。透過容積制度理想與現實的對照,與談人都同意,這些年來的容積工具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虛擬資本的財務工具,甚而導致相關利益者難以抵抗誘惑,將容積的金錢價值置於居住環境以及都市景觀之前。也有與談者直言,雖然容積屬於公共財,無論容積移轉或容積獎勵的給予,至多僅是地主間的共識,而非全民共識。與談者最後皆認為,如果容積制度中要實踐都市的社會性和公平性,首要應該釐清「容積」於都市規劃中的角色,並且將分配正義、氣候變遷等理想的實踐,緊扣於都市土地開發的審議過程。

第二場論壇的主題則是環繞在「都市可負擔住宅:如何跳脫財務自償的侷限?如何多元取得?好的社會住宅需要什麼樣的創新設計與社會想像?」。臺北市副秘書長李得全、OURs秘書長彭揚凱以及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麗玲,透過不同視角闡述容積工具如何與可負擔住宅連結。三位與談人認為,從可負擔住宅的定位、價值與挑戰,到可負擔住宅發展在各個國家的發展,社會住宅政策已成為當今的社會共識。緣此,原典創思規劃顧問公司主持人劉柏宏,進一步點出社會住宅興建的公益價值;以社宅基地為圓心,串聯鄰里社區的資源提供公共服務,將可替當地街廓注入新的活水。與談者都同意,社會住宅不僅打破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更是回應我國居住權困境的解方。如果執行策略能夠善用容積創造的公共空間,並且結合文創、永續等理念,不僅可以促使社宅規劃更貼近在地紋理,也可以將容積創造出的公共利益回饋於社會大眾。彭揚凱強調社會住宅對於好的都市發展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歸納與談者發言,臺灣社宅存量仍然嚴重不足,政府不應過度依賴容積獎勵來增加供給。未來社宅的提供,應該採取政府直接興建為主,獎勵開發商興建為輔的模式。

本次系列活動在參與者熱絡的對話中落幕。即便在週末仍然吸引超過300人次的參與。反映出容積制度、都市發展以及住宅需求,確實是當前民眾所切身感受的議題。主辦單位會後亦將討論內容轉換成文字,透過不同形式與民眾分享,開啟更多對於都市土地的社會價值、開發的公共性的思辨與實踐。

活動海報(照片來源:社科院)
林子欽主任、Stuart Shapiro院長以及彭揚凱秘書長,為「都市土地開發的社會價值:共同的質問與實踐」系列活動開場致詞(照片來源:社科院)
史宓博士以及江穎慧博士演講「土地的社會價值」(照片來源:社科院)
徐燕興處長、蔡佳明總經理、陳虹穎助理教授以及蔡漢霖總經理討論容積於都市規劃中的本質(照片來源:社科院)
李得全副秘書長、彭揚凱秘書長、黃麗玲副教授以及劉柏宏主持人探討社會住宅的本質和社宅未來之策略方向(照片來源:社科院)